close

  □記者王瑋皓文白周峰攝影
  核心提示|從新密市的家到河南博物院,他要倒三趟車,歷時兩個多小時。每個周二,吃過午飯,就要開始趕路了,這一往返就是10年——他是河南博物院的一個普通志願講解員楊龍玉。“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,我們不能只是觀聽,歷史是一面鏡子,應該給人們一些啟迪。”雖已60歲高齡,但楊龍玉依然堅持在觀眾與展覽品之間架起一座精神的橋梁。
  迷戀歷史,應徵博物院志願講解員
  裹著厚厚的棉衣,拎著一個保溫杯,頭髮有些花白,60歲的楊龍玉看起來是個毫不起眼的老者。但站在河南博物院的青銅館內,當他滔滔不絕地談古論今時,胸前“志願者”三個字也許會讓你對他肅然起敬。
  2004年10月,楊龍玉看到了河南博物院在《大河報》上刊登的招聘志願講解員的啟事,就第一時間報了名。龍玉從小就喜歡歷史,在車間工作時,他堅持每天看歷史書。
  “當志願講解員既能用自己的知識幫助他人,還能近距離接觸歷史豐富自己,何樂而不為呢?”楊龍玉說,短短十天內,就有300多名熱心市民報名,其中有公司白領、專職律師、大學教師,但他的表現得到了面試人員的肯定。
  2004年11月14日,楊龍玉正式上崗,開始了10年的義務講解之路。
  不懼路遠,往返兩地堅持10年
  楊龍玉所在的工廠效益不好,為了生計,他在一間學校教歷史、地理,每周有30多節課,但為了志願服務,他都會留出每周二下午的時間,“有時候中午下了課就要往博物院趕,結束後晚上回學校上課”。
  楊龍玉的家住在新密,來河南博物院要連倒三趟車,花費兩個多小時。“中午來不及吃飯,就帶著麵包和水在公交車上吃。”楊龍玉說,做義務講解,他樂在其中。
  當年,河南博物院招募的第一批70名志願講解員,至今堅持下來的只有3人,楊龍玉就是其中之一。2006年至2008年,連續三年楊龍玉都被評為優秀志願者,併在2009年當選志願者之星。上個月正值河南博物院志願者團隊成立十周年,他被授予了“功勛紀念獎”。
  以史為鑒,讓觀眾得到精神啟迪
  學然後知不足,教然後知困。在成為講解員後,楊龍玉感到自己的歷史知識遠遠不足,閑暇時,他就一頭扎進圖書館閱讀大量書籍。
  展品前的三分鐘,在臺下需要付出百倍功,上了年紀的楊龍玉也經常面臨挑戰。博物院不定期會舉行臨展,展品資料來得晚,對於記憶力是個很大的考驗。面對外國游客,英語也是下功夫最多之處,“有時候要背下來近萬字的講稿,用英語講完玉器和青銅器,但一段時間不用就會忘”。
  “文物是歷史的載體,承載著很多故事、科學、藝術,是一個很寬深範疇,單純講某一方面,引不起觀眾的興趣,而通過講故事帶出道理,古為今用,讓觀眾受到啟發進而思考,這是我最大的幸福。”楊龍玉說。
  以史為鑒,可以知興替。歷史是一面鏡子,讓更多的觀眾通過他的講解得到精神上的啟迪,是楊龍玉作為一個志願講解員的哲學。  (原標題:60歲的他,當志願講解員一干 10年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nvzhurhxf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